Navigation
《盛卷》目錄
公告
 

【理性與感性】淺析冷清秋和林黛玉的深層性格特徵

文:Amys Fan / NACT 文管中心


   《金粉世家》和《紅樓夢》都是寫一個家族由繁華到沒落的小說。許多學者都認為《金粉世家》是一部模仿《紅樓夢》之作。它們以一組戀愛故事為線索,把家庭的日常生活瑣事和內部矛盾衝突連綴起來形成一幅封建世家敗落的完整畫卷。作為裡面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作者傾注更多感情色彩的兩個人物冷清秋和林黛玉的性格特點之間存在著一定關聯。從人物性格,形象,愛情觀等幾個方面看,冷清秋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徵有著既相似又相異的特點。


(一)

  解析兩個主人公的性格特徵,最為明顯的是,兩者都是美女更是才女,都喜愛讀書,並且能詩善文,頗有才名。林黛玉的外貌美是無庸置疑的:「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閑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但她豐富、多愁善感的內心世界,和她超凡的藝術才華更讓人為之傾倒。用書中的話就是「顰兒才貌世應稀」她學識淵博,才氣橫溢,博覽群書,具有濃郁的詩人氣質。她愛讀書,不但讀《四書》,還喜歡《西廂記》《牡丹亭》;對於許多詩人的作品更是能熟讀成詠,信手拈來,並深有研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一點可以從很多地方看出:第一次結詩社時以「詠白海棠」為題,限一支香時間作出,作不出者則受罰。別人在冥思苦想寫詩,而她卻「或撫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們嘲笑。」寶玉催她,她卻心平氣和,最後「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人」:「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眾人看了,都道這首為上。

  林黛玉的聰明在大觀圓裡是有名的。尤其她的三首「菊花詩」,《詠菊》、《問菊》、《菊夢》,連中三元,藝壓群芳。還有她的《桃花行》、《秋窗風雨夕》、《題帕詩》、《葬花詞》等,都寄寓著深厚的感情,讓人不得不嘆服她敏捷的才思,豐富的才情。

  冷清秋,也是一位美女,當金燕西第一眼看到她時,就被她的外貌所吸引,不由自主地騎著馬跟著她跑。金燕西這位富家公子,經歷各種交際場合,看多了各種美女,能夠吸引他的注意,可見清秋的美也不是一般。冷清秋最後能進入金家這個大家庭,最重要是她的才華。她才氣逼人,做極好的詩詞,燕西的姐姐把冷清秋寫的詩稿拿給燕西的父親金銓去看,金銓一看這麼有才華的女孩,很是喜歡,甚至覺得燕西反而配不上她。而作者在《楔子》中就提到:冷清秋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把作者的職業和姓名用了十四個字概括:「文章直至飢臣朔,斧鉞終難屈董狐。」還有她的小詩:「銅鉤流水出東牆,一葉芭蕉篆字香,不道水空訊息斷,只從鴉背看斜陽。」 作者對她的評價是:「胎息渾成,自是老手。」由此可見她的才情不一般。

  從性格上來看,兩人都是多愁善感,見花落淚,遇鳥驚心。 「黛玉落淚」在《紅樓夢》裡反覆出現,她多愁善感,眼淚就是她的代名詞。哭,可以說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飯。她來到人世間就是為了「還淚」。當她第一次看見寶玉就是哭。此後,更是「好端端的不知為什麼,常是自淚不乾的,」她為自己的身世、愛情而哭。這與她那詩人氣質有關,也與她寄人籬下的處境和孤苦伶仃的命運有關。因此,黛玉愛哭,愛流眼淚。小說裡,黛玉是「絳珠仙子」。絳珠仙子在沒有脫卻草胎木質、換得人形前,曾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絳珠草,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寶玉的前身)日以甘露灌溉滋養,修成女體。她入世就是為了報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養之恩」,說是「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並無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而她看見飛花落葉,就會自傷身世,時常是那麼悲悲切切。

  冷清秋也是時常落淚傷懷。特別是後來和燕西決裂,在情感上受到沉重打擊後,眼淚反映了她內心的痛苦和矛盾。如第九十四回,當冷清秋得知金燕西將要棄家與白秀珠一塊到法國去時,非常傷心,她抱著尚未滿月的嬰兒一面和敏之,潤之說話,一面流淚。書上這樣寫到:「她如此說著,把頭一低,又是幾點眼淚水,滴在小孩子的臉上,她自己哽哽咽咽,喘著氣,也不去替孩子擦淚水,那眼淚流到孩子嘴裡,孩子以為是乳汁,唧咕著兩片小嘴唇,只管吸起來。」這種悲愴的氣氛,讓人也不禁潸然淚下,同情她的遭遇。

  再者,兩者都是孤癖緘默的性格。黛玉年僅六歲時母親去世,不久父親也相繼去世,林黛玉「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因此只能寄居在外祖母家,而外祖母家並不是一般的富貴人家。初到榮國府,她彬彬有禮,小心翼翼地應接著一切。謹記著母親的遺訓「外祖母家自與別處不同」。因此,她在賈府的生活中時刻小心翼翼地「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多行一步路,不多說一句話」,深恐「被人恥笑了去」。可想而知,黛玉的生活是多麼的無奈孤獨。她沒什麼朋友,在周圍的人中,她更顯得孤傲不合群,她不像薛寶釵那樣八面玲瓏,因此造成了她孤僻緘默的性格。

  冷清秋在金府,在一個勾心鬥角,處處以自己利益為重的地方,冷清秋也有點格格不入。冷清秋進入的金府,那是個很危險的地方,就像林黛玉進賈府一樣。她必須和林黛玉一樣做事處處小心。她嚴格遵守一切禮節,謹小慎微,處處留心,惟恐因自己出身寒微而失了禮儀,遭人恥笑。她恭順地對待公婆,在小姑,妯娌面前處處忍讓。她幾乎連說話的人都沒有,這也讓她越來越孤僻。

  最後,相同的悲劇愛情結局。林黛玉她和寶玉自由相愛,愛情在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不容許的條件下,那麼艱難,曲折地發展著,他們身上的阻力太多了,他們的愛情痛苦遠遠多於甜蜜。一個視愛情為生命的人,當聽到寶玉和寶釵結婚的訊息,於是就失去了最後活下去的理由,失去了寶玉,便失去了生存的意義,生命也就終結了。

  冷清秋雖然和金燕西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能成眷屬。可是,她嫁的是金總理的兒子,一個自小出身在豪門的公子,儘管他們真心相愛,可是他們之間的性格差別還是太大了。一開始,冷清秋還希望用自己的好言相勸能改變燕西,希望他能回心轉意。當他父親金銓暴亡,家庭經濟的危機使他們的感情日趨惡化,金燕西為了搜尋攀附之路,拜倒在白秀珠裙下,從而使他們的感情完全破裂,冷清秋也清醒地認識到金燕西的真面目,最後離家出走。所以說他們的愛情也是悲劇的。


(二)

  當然,林黛玉和冷清秋雖然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的特徵,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她們的性格還是有很多差異之處的,首先是她們性格的不同。林黛玉的叛逆性格表現在她「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在大觀園裡,黛玉和寶釵的八面玲瓏、極具交際手腕,籠絡人心相反:她牙尖嘴利,極具敏感,孤傲不合群。寶釵在賈母、王夫人這些權力人物面前極力逢迎、百般討好;黛玉在賈母、王夫人面前從沒有說過一句阿諛的話,做過一件奉承的事。賈母為寶釵慶祝生辰,她心裡感到不快,這原本是不可以表現出來的,但她卻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雲說她像戲台上的「戲子」,她不禁怒形於色。黛玉就是這樣一步步失掉人心,失去了賈母、王夫人的歡心,除了貼心的紫娟和知心的寶玉之外,沒有什麼知已,非常孤立。

  而冷清秋她不像林黛玉那樣任著自己的好惡,心情的好壞,毫無顧忌地隨意而行。畢竟她不像林黛玉一樣,她謹記著自己的身份,她是金家的兒媳。而林黛玉有賈府最高權力人賈母的庇護,那些人多少都會去迎合她。冷清秋很想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變金燕西,希望金燕西顧家,希望金燕西多讀書謀個正當的職業,希望她們這個小家庭在金家這個大家庭裡有立足之地,不被他人恥笑。她在處理婆媳之間、妯娌之間的關係上還是相當成功的,除了和燕西三嫂天然敵對之外。她和金燕西鬧矛盾,婆婆總是幫著她替她說話。可見,冷清秋她的個人涵養,魅力之好。讓眾人都喜歡她。因此,她頗受婆婆青睞、燕西姐姐喜歡、燕西嫂子的尊重。

  並且從形象塑造上來看,兩個人也有較大差異。林黛玉在《紅樓夢》中是一個獨具靈性、聰穎不規則偏又命運多舛的「淒美」形象。「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 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 她自幼父母雙亡,寄居外婆家,孤苦可憐,一生以淚洗面,這些都突出了她淒美 柔弱的形象。

  張恨水先生則把冷清秋塑造成了一個唯美的女性,溫柔典雅間透著些許的傲漫,卻格外堅強。一方面受封建家庭教育的影響和舊詩詞歌賦的燻陶,保持著傳統女性溫順賢淑的優秀品德;另方面她在新式學校讀過書,她受到西方個性解放思潮的影響。追求自我價值和個性的解放,同時具有現代女性追求男女平等,自食其力的優點。看到金燕西的本性難改,就毅然和他決裂。如小說第九十四回,聽到燕西拋棄她,和白秀珠出國的訊息,她沒有像一般人一樣大吵大鬧,要死要活,而只是表現得「有點不耐煩」,不顧自己在月子裡「執意要向金太太處去」。被兩個老媽子攔住,便坐在屋裡「發起呆來」「只是手捏了書枯坐」, 這發呆、枯坐的舉動,看似平靜卻是心煩意亂的表現 ,正是冷清秋感情上承受打擊後情緒的自然流露,從側面間接地反映出她處事冷靜的性格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個性的堅強與黛玉的柔弱是截然不同的。

  最後一點不同就是:林黛玉沒有實現愛情,而清秋卻實現了。愛情,是黛玉生活中唯一的寄托和希望,甚至成為她生存的理由。林黛玉之所以把愛情獻給賈寶玉,最重要的是他們互相瞭解,思想一致。寶玉反對科舉、八股文和做官,同時,他反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等級制度。林黛玉從不勸他考取功名,走封建階級所規定的「立身揚名」的道路。他們互認為是知己。叛逆的愛情在她和寶玉思想一致的基礎上,極其迅速地同時也是極其曲折、艱難地發展起來。愛情的阻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客觀外界的那種無形的、沉重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她自己背上的那副精神枷鎖。她無法擺脫自己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把自由戀愛自由婚配當作不道德的束縛。因此,愛情既給黛玉帶來了光明、幸福和希望,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痛苦、哀傷和憂鬱。可以說痛苦遠大於幸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處境,金玉姻緣的宿命觀點,不祥的預感,等等。所有這一切都痛苦地折磨著她,於是她就更加多愁善感了。她對寶玉的戀情,儘管是真摯的、熱烈的,但又為封建禮法所不容。這樣,她就顯得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熱戀著寶玉,甚至把生命的都押上去了。

  另一方面,她又要想維護封建禮法和「主子姑娘」的身份。寶玉的心裡本是要與黛玉長相廝守的,兩人之間也有海誓山盟。可是黛玉身世地位都無法與寶釵相比對,尤其她一步步失掉人心之後就更艱難了。曾一度視黛玉為掌上明珠的賈母,明確表示無法將她許配給寶玉,並在薛、林兩人做比對後,傾向於寶釵,他們的愛情得不到封建家長的認可,在那樣一個特定的年代,他們的愛情注定了不會有結果。他們的愛情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容許的。

  而冷清秋儘管實現了她的愛情,她和金燕西相愛,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金銓看了冷清秋之後,心裡面有一句話,他說看了她的整個形態舉止,這華麗之中帶有一份莊重的態度,自己最喜歡的是這樣新舊合參的人。冷清秋正符合他心中兒媳的標準。冷清秋對燕西的愛如同林黛玉對寶玉的愛一樣濃烈令人震撼,她可以為了燕西而選取寂寞。在金府那樣一個勾心鬥角的府地,冷清秋生存的條件多麼的艱難。她是金家的兒媳,不可能像她林黛玉一樣有權力的大家長庇護,她處在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為了燕西她努力地生存著。沒有朋友,沒有自由,只有她自己孤獨地寂寞著。在某種意義上說她是值得的,因為金燕西也深愛著她。

  可是,他們的愛情沒有走到最後。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無法改變金燕西豪門子弟本質,她心裡反抗的意識,想走出去離開金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於是她毅然地下定決心與金燕西決裂,面對金燕西的挑釁,無理取鬧,她不願逆來順受,委曲求全,成為被人憐惜的可憐蟲,她渴望衝出封建家庭的束縛,搜尋她自由的生活。最後她也這樣做了,走出去自食其力,養活自己和小孩,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分手,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原因,就是金燕西覺得結了婚以後,男人應該說話算數,應該是第一的,他有大男子主義思想。這個在小說中間很清楚,小說中間有很深刻的一個心理描寫,為後來他們的分手打下了一個伏筆。

  「我將來和清秋結了婚,難道也是這個樣子不成?無論如何,我想自己得先振作起來,不要長了別人的威風……若是男子對他夫人有很厚的愛情,卻落了一個懼內的結果,豈不讓天下男人都不敢愛他妻?

  這樣來看,他們的分手就很自然,因為金燕西始終就沒有把冷清秋放到同他平等的一個位置上,這與冷清秋追求男女之間的平等是不一致的。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就顯現出來,可以說這一矛盾是無法經過時間磨合的矛盾。當她從打破的鏡子中看到自己結婚不到一年就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外表時,內心深處的痛苦一下子爆發出來。她徹底地反思了自己一年前貪慕虛榮的思想,從自己失敗的婚姻中醒悟過來,生活的空虛與無聊,使她重新嚮往過普通人家自食其力無拘無束的生活。冷清秋追求的就是男女的平等,因此她特別看重自我的位置,性格的差異漸漸顯露出來,所以他們的分手很自然。她毅然地放火燒掉了住房,乘亂帶著幼子,逃離了金家,靠賣字﹑課讀﹑做手工苦度日子。這就是她與黛玉的不同處,冷清秋的人格和自尊最終被喚醒了。林、賈的愛情悲劇原因是由於封建思想與自由戀愛間的矛盾。冷、金的愛情悲劇在於他們兩人性格的差異。


(三)

  許多學者都認為《金粉世家》是一部模仿《紅樓夢》之作。當然,張恨水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是受《紅樓夢》的影響,在《金粉世家》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但由於兩位作者所受教育,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那麼所產生的人物形象也定有所不同。作為兩部巨著的女主人公,冷清秋和林黛玉一樣,都是充滿矛盾的悲劇性的人物。她們兩人不同的性格差異導致了兩人不同的命運。林黛玉的悲劇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她的為愛而活的性格,她視愛情為生命,隨著愛情的破滅,她的生命也終止了。她追求的是愛情的自由平等,這是與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相違的。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愛情只能等待封建家長的「宣判」。同意,他們就能走到一起;不同意,那他們的愛情就只能結束。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允許自由的戀愛、婚姻。她的悲劇是必然的個性悲劇。冷清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冷清秋身上有著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完美結合。一方面封建性的家庭教育使她能自覺遵守封建禮教和道德,知書達理。另一方面,她受過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啟蒙教育,嚮往個性的解放和自由,追求男女平等。當她看清金燕西的本質,瞭解自己的婚姻是失敗的時候,她選取了離開。因為她處在一個半開放的時代,她可以為自己做出選取,而不是像林黛玉一樣被社會所扼殺。她的性格可以說是完美的,而她的悲劇則折射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罪惡。她的思想無法被封建落後愚昧的社會所接受。她的悲劇無法完全稱之為悲劇,在思想意義上,她更具有進步意義。因為她勇敢堅強地衝破了封建倫理的束縛,具有反封建意義。冷清秋和林黛玉分別代表了兩個時代女性不同的特點。

  在女主人公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徵,折射出了時代的不同,也表現出了作家思想境界的不同。曹雪芹身處封建末世,看到了太多的黑暗,卻無法看到一絲光明,自然也看不到愛情的出路,這是時代的局限,他無法超越。張恨水則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外大量新思潮湧入,新舊教育思想相互結合,這種開放的時代背景讓他能有更多的選取,能在愛情的面前找到出路,掌握婚姻的自主權。他賦予冷清秋的就是一個有著新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敢於衝破封建觀念的藩籬,追求自由、平等的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當她清醒地認識到婚姻中沒有了自我並且他們的價值觀念始終無法一致的時候,毅然出走尋求自我價值。她對平等、自由愛情的選取,和自我價值的追求都體現了作者所處時代的新的社會文化,新的價值觀,追求自由、平等、權利的意識,反映了時代的進步,這也是作者思想中進步方面的體現。綜上所述,作者的時代背景、思想的差異是導致女主人公性格命運差異的主要原因。

[ 回上層目錄 ]

除商業用途,歡迎轉載。
轉載時請勿更改、刪減、或增加任何文字;並請註明出處。
以上文字或圖片若有侵害到任何人的權益,請來信至dcc@act-ioi.com.tw


Updated on 十二月 31,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4)


Attachments (5)

n_amys07.jpg - on 十二月 31,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amys06.jpg - on 十二月 31,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amys05.jpg - on 十二月 31,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amys04.jpg - on 十二月 31,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

n_amys03.jpg - on 十二月 31, 2009 by Lee I Irene (Version 1)